刘焉一开始靠着是汉朝皇室亲戚的身份,进了朝廷做了中郎官,后来他又当过雒阳的县令、冀州的刺史、南阳的太守,还有管皇家宗族的宗正等职务。瞧瞧这些官位,个个都挺重要,都是朝廷里的大官,这说明刘焉在那个时候的政治圈子里,还是挺受欢迎的。
不过,大伙儿明显没看透刘焉那颗不安分、想往上爬的心。到了东汉快结束的时候,刘焉感觉到世道要变,于是挖空心思地打算给自己找个享福发财的好地方。
就在这时,朝廷的监察报告说,益州的大当家,也就是益州刺史郄俭,因为没学好怎么廉洁,老是滥用职权,把益州这个的好地方搞得一塌糊涂。聪明的刘焉看到机会,赶紧跟皇上提议,说咱们老刘家的天下不能让这些外人胡来,他们这么搞,好处自己捞,坏名声却让咱们老刘家背,这可太不地道了。他们之所以敢这么嚣张,就是因为权力太大了,刺史管着军队,太守管着政务,他们要是想搞点小动作,那就跟皇帝管不到他们一样,没人能治他们。所以,得给他们套上个笼头,再设个州牧的职位,既管军队又管政务,这样他们就不敢乱来了。
为了显示自己愿意带头为皇上解难的决心,刘焉自告奋勇,要求自己先去做试验,去遥远的交州当州牧。交州在汉朝的最南边,朝廷很难管到那里,是个能当“地头蛇”的好地方。
那时候的皇帝汉灵帝说,我这辈子时间不长,就只对赚钱上心,既然你是想拦住外人偷吃我们老刘家的银子,那我就采纳你的主意好了。
不过,当刘焉快要动身去交州上任时,他偶然间从一些小道消息里得知,最近风水大师们纷纷议论说益州有龙脉。这让他心里起了变化。于是,他转头向汉灵帝提出申请,希望能调到益州当州牧,好在那里更好地为朝廷效力,也为刘家看守门户。
汉灵帝一直是个只爱钱的糊涂虫,没想太多就答应了。他让刘焉去当监军使者、益州牧,还封了他为阳城侯,去益州上任。这么一来,刘焉就成了东汉第一个州牧。说起州牧这个位子,得跟大家唠唠,这可是集“军队、政务、财政”大权于一身的老大,简直就像个自个儿管一片地的小国王。
真难想象,要是光武帝刘秀,那个费尽心思,又是让步又是安抚,还硬碰硬,才从权贵和军功大佬们手里夺得大权的人,看到他那不成器的后代汉灵帝这么胡闹,会不会气得从坟墓里跳出来,好好教训他一顿。
刘焉兴高采烈地去新岗位报到了,可那时候的益州已经被郤俭搞得一塌糊涂。黄巾军头头马相他们一看机会来了,就喊着“替天行道”的口号起兵造反了,还轻而易举地把失去民心的郤俭给干掉了。接着,觉得时机到了的马相就自己称帝了,不过他只过了几天皇帝瘾,就被益州的官员贾龙带着军队给打败了。
刘焉这会子在哪儿逍遥呢?由于路不好走,他正慢悠悠地在荆州东边养身体呢。贾龙把马相打败后,连忙把刘焉接到了益州。虽说这辈子没法跟着皇上建功立业,但能给州牧大人立下头功,也挺美滋滋的。
刘焉到了益州后,决定把办公的地方放在绵竹县。为啥不选成都呢?还不是因为成都那边还没准备好,乱糟糟的。
刘焉一当上益州牧,就得赶紧把局势稳住,不然他这位子能不能坐热乎可就难说了。
刘焉首先想到的就是要讨好或者稳住他的大功臣贾龙。从之前的种种情况来看,贾龙可是益州混乱中的最终赢家,是个不容小觑的厉害角色,既不能得罪他,也不能不管他。于是,刘焉给贾龙封了个校尉的官职,还让他搬到绵竹去住。这样既显得重视他,又方便以后管住他。
刘焉的第二个办法是去安慰并接收那些逃离反叛的人,他大力推行宽容大度的政策。这招其实挺平常的,就是一般的政治手段。就像你们的前任上司把你们逼得想走人,但我刘焉能给你们一个有保障的好日子,别再漂泊了,跟我干吧。
刘焉的第三条计策是找来一些“坏家伙”给自己当保镖。那时候,“五斗米道”的头头张鲁,他妈妈长得漂亮又会讲些神神鬼鬼的故事,所以跟刘焉家有来往。刘焉就借着这关系,使劲儿拉拢张鲁,让他当了个督义司马的官,和张修这个别部司马一起攻打汉中郡,把那里的太守苏固给杀了。可刘焉没想到的是,他本想借别人的力,结果却把狼给引进家门了。张鲁打下汉中后,立马就说这地方归他了,刘焉心里憋屈得很,但也一点办法都没有。
刘焉刚上任就折腾了一番后,心思多的他便找个借口说米贼捣乱,把路都给堵了,这样就不再和朝廷联系了。他的意思就是:不是我不想常跟朝廷说这边的事儿,实在是那些叛贼太猖獗,路都给封死了。要不朝廷就让我在益州当个地方老大,要不就赶紧派兵把五斗米教给灭了。
经过刘焉一番精心的筹划和逐步推进,益州慢慢地变得像是半个自治的地方了。
后来,当大家伙儿一块儿去攻打董卓时,刘焉却在那装糊涂,愣是不出兵,只顾着守住自己的地盘。这样一来,他的野心可就藏不住了,益州的好多汉朝官员也都看清了他的真面目。像犍为郡的太守任岐,还有之前平定叛乱出过力的贾龙,在司徒赵谦的劝说下,就站出来跟刘焉对着干了。当然啦,这些人出兵打刘焉,也不全是大公无私,主要是他们在官场上被刘焉和益州当地的大家族联手排挤,心里窝火呢。
赵谦带着军队攻打益州,结果贾龙他们被刘焉给打败了。这场起义就这么悄无声息地结束了。
中原地区乱成一团后,南阳和三辅那边有好几万户老百姓没家可归,跑到了益州。刘焉把他们全都收拢起来,管他们叫“东州兵”。这样一来,刘焉就成了比曹操还早收编“青州兵”、用流民军建立自己亲信部队的地方大佬。这支东州兵,后来成了刘焉和他儿子在益州站稳脚跟的最大依仗(说到刘璋时再仔细说)。
到了191年,也就是初平二年的时候,刘焉当初因为听说益州有当皇帝的兆头,就改道去了益州。现在他觉得时机快成熟了,益州那当皇帝的运气说不定马上就要显现了,得赶紧准备起来。于是,他造了个皇帝才能坐的车辇,心里琢磨着反叛的事儿。可这事儿被荆州的刘表给告发了,刘表心想:汉献帝还好好的呢,我们刘家的亲戚也都没死光,你怎么就敢偷偷地想当皇帝呢?
刘焉被人告了一状,脸上挂不住,想跟对方拼个你死我活。可转念一想,自己的几个儿子都在京城当人质呢,身边连个顶替自己位置的人都没有,就算真闹起来赢了,也没啥意思。于是,他赶紧装起病来,看上去就像快不行了一样,还请求朝廷让他一个儿子回来,好给自己送终。朝廷就把奉车都尉刘璋从京城打发到了益州,刘焉趁机就把刘璋给留下了。
兴平元年,也就是194年的时候,西凉的军阀马腾想找把持朝政的李榷要点好处,但没成功,就打算跟李榷动武。这时候,远在益州的刘焉觉得机会来了,想先搅乱局势,再趁机捞点好处。所以,他就联系了在朝廷当官的大儿子刘范,他是左中郎将,还有小儿子刘诞,他是治书侍御史,两人偷偷和马腾联系上,一起商量怎么攻打长安。
不过这次计划最后还是泡汤了。说起来,李榷他们治国是不在行,但打架可是他们的拿手好戏,没几下就把马腾、韩遂这些想称霸的军阀给摆平了。刘焉的两个儿子也因此丢了性命。还好有议郎庞羲,他把刘焉剩下的家人安全送到了益州。
就在这时,刘焉所在的绵竹地方突然起了大火,把刘焉的屋子和他为当皇帝准备的所有东西都给烧没了。
刘焉心情低落,也可以说是突然醒悟,没办法,只好把官府搬到了成都。可他明白,自己真面目已暴露,恐怕会被大家攻击。他又哀叹自己一辈子都在算计,结果却只是害死了两个儿子,什么都没得到。刘焉整天提心吊胆,没多久就因背上长了疮而死去了。
以上就是东汉的刘焉,也就是像岳不群那样的人物的一生。总的来说,可以用“白费力气”来形容他。那么他为何会白费力气呢?接着我们就来了解。
【如何评价刘焉这个人?】
说刘焉是个爱搞阴谋、心怀大志的人,确实挺到位。不过,对我们这些平头百姓来讲,这种说法可能有点抽象。咱们老百姓哪顾得上琢磨那些阴谋诡计、雄心壮志啊?能把小日子过得安稳舒心,就已经很满足了。
因此,咱们不妨给刘焉换个新标签,就说他是个爱耍小机灵但缺大智慧的人。这样的人生活中到处都是,大家都能轻易找到相似之处来琢磨琢磨。
来聊聊刘焉那点子小计谋吧。
刘焉这家伙其实比一般人聪明多了,要不然他也不可能在乱世里搅动出那么大的风浪。那他到底聪明在哪儿呢?
刘焉这人吧,眼光挺独到的。他从汉末桓灵两位皇帝的那些乱搞中,提早瞧出了天下要乱的苗头。虽说这事儿也不算太难猜,但要是心里没点数的人,肯定看不出来。那些啥也不懂的家伙,都是被局势拽着走的,哪儿能提前摸清时代的脉搏呢。
再者,刘焉一看天下要乱,就赶紧给自己找了个好退路,这说明他挺有远见,计划得挺周全。就像现在,如果公司里斗得厉害或者处境艰难,早点找机会离开,去外面自己闯条路,其实也是个挺不错的决定。
后来,刘焉去了没啥根基的益州,虽然一路上遇到了不少麻烦,但他最后还是站稳了脚跟。这说明他在管理经营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。不然的话,益州那种地方,势力圈子多,阶级分得清,山头一个接一个,像刘焉这种新来的,不是被同化,就是得妥协,要不然就被晾在一边成了摆设,很难真正掌控大局。他站稳脚跟的办法,其实就是大家熟知的“挑拨离间”,利用那些大家族之间的矛盾,打倒一批,拉拢一批,让这些家族斗来斗去,最后只能乖乖听他的。
总之,刘焉这人挺有眼光的。碰到难关时,他知道利用别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;实力强大了,他就忙着建立自己的优势。比如,他利用张鲁这些外族来摆平益州内部的纠纷,这就是巧妙利用外力。还有,他整合了东州兵,变成自己的亲信部队,这就是趁机增强自己实力的做法。
说白了,刘焉这辈子虽然露面不多,但他其实是个相当狡猾的机会主义者。机会主义者嘛,最明显的就是爱动歪脑筋,也可以说成是爱耍小把戏。
但你们能明白为啥刘焉做的那些表面挺牛、挺对的事儿,其实只能算是小把戏吗?我觉得啊,小把戏就是那种把聪明劲儿使在特别自私还没啥用处的事儿上,还觉得自己特棒。就像有的人找到公司或平台的空子,没被罚就偷偷高兴;或者不少人爱打规章制度的边球,捞点不正当的外快,还以此为荣呢。
为什么说刘焉的行为只是耍小聪明?因为他压根没认清自己的实力。没错,天下确实快乱了,你想找地方扩展势力保护自己,这也能理解。但你一听说益州有帝王之气,就异想天开地想去那儿当皇帝,这简直就是不自量力了。
楚汉争霸那会儿,魏王豹听说他的爱妾薄姬以后能当上皇太后,觉得自己也跟着沾光,觉得自己是天选之人,谁都不放在眼里。可结果呢?薄姬这地儿确实是块宝地,但谁能说在这块地上播种的就一定是你魏王豹呢?结出的果子又一定是你们魏家的吗?最后,还不是刘邦占了这块地,跟薄姬生了代王刘恒,验证了“薄姬将来大富大贵”的命相。
在东汉还没建立的时候,有个预言说以后会统治天下的人叫刘秀。国师刘歆一听,急不可耐地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刘秀,满心期待地等着坐上皇位,结果却被王莽给杀了。后来,南阳郡有个种地的好手,人称耕田小达人刘秀,他和哥哥一起起兵反抗,没想到只用了短短几年,就在洛阳当上了皇帝。
一个有真本事的人,不会看哪个女人的都像自家老婆,也不会啥好事儿都硬往自己身上套,更不会让那些自己办不到的念头带着跑……刘焉那时候可真是想得美,益州有股天子气,就以为去了那儿能当皇上?那其实是给后来进四川的刘备留的。还有,你听说吴懿的妹妹命好,就急着让她当你儿媳,那也是给刘备预备的。你既然信命,就该有点敬畏之心,你凭啥一上来就想着当皇上?瞧瞧你们老刘家四百年的天下,能篡位成功的也就王莽那么一个,你觉得自己有王莽那本事和条件吗?
简单来说,刘焉这人小机灵不少,可就是大智慧不够。就像咱们平时说的,他动手干事的本事还行,但掌舵把方向的能耐差远了。既不了解自己,也看不清现实,更不懂历史里那些潜在的门道和规矩。他心里有念头,却又管不住这些念头,完全是随心所欲,最后落得个心碎梦破的下场,其实早就是注定了的。
【为何做人不可太刘焉?】
一个人走向倒霉,常常是因为他碰了不该碰的人或事,还有就是放任了自己那些不切实际的念头!
说白了,刚开始咱们都像刘焉那样,毕竟谁心里没点小九九呢。一开始,咱们的能力、眼光啥的都有限,好多天生的欲望咱根本管不住。所以说,刚开始像刘焉那样没啥大不了的,可怕的是一直停留在那种状态不走出来。
咱们每个人心里头都有个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样子,总琢磨着从周围的世界里头找些啥,又为了达成这个目标,自个儿手里有啥资源和本事,还得一点点试着找出最靠谱的路子和手段。这些个关键的事儿,可能就是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在琢磨的问题。
我劝大家做人别太过分,其实就是说要学会管住自己的一些念头。这些需要管住的念头,简单来说,就是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。
那么,什么是不合理的欲望呢?简单来说,就是那些超出自己能力和条件太多的愿望。现在有一句话讲得很贴切,没那个当公主的福气,就别染上公主那娇贵的毛病。
很多人跟刘焉似的,年纪不小了还老想着那些当老大的美梦,这真的太不切实际了。别总拿“谁都有做梦的权利”这种话来骗自己,实际上,人到了某个岁数,就不能再瞎想了。
比如说,现在很多年轻人在找另一半时,刚开始心动那会儿,哪个小伙子心里不惦记着找个漂亮又有钱的女朋友,哪个姑娘不梦想着找个高大又帅气的男朋友呢?这种最初的美好想象挺正常的,毕竟它还没被现实打磨过,特别单纯。可要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经历了风风雨雨,感情路上也来来回回折腾了很多年,却还不明白自己的定位,非要硬着头皮去找那种高富帅或者白富美,是不是很多时候就显得有点不切实际,让人笑话了呢?
很多时候,我们生活中的荒诞事儿,不是因为搞不懂社会或现实,而是因为我们没看清自己。有人就是一门心思要在名利场上闯出名堂,你能说他错得离谱吗?不能!毕竟,从某种程度上讲,名和利确实能让日子好过很多。但是,要是连自己独立生活都搞不定,还天天做着发大财的美梦,那就不太能让人接受了。就像地基都没打好,就想着盖几十层的高楼,不倒才怪呢!
现在很多人的行为挺像耍心眼儿。比如,有人知道现在年轻人找对象不容易,就故意玩欲擒故纵,搞各种暗示,让那些糊涂蛋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上当,这不就跟刘焉为了实现自己的皇帝梦,让很多人为他牺牲一样吗?再比如,有的人一听到有啥好消息,就使尽各种手段拉着大家一起干,好让自己得益,这不就像刘焉听说益州有龙脉,就一门心思想着怎么从益州捞好处嘛!
世上的很多计谋都是抓住人的软肋,特别是人的那些贪心念头。这就是为什么老话常说,心里没贪念,人就变得坚强,因为别人找不到空子钻。如果你没有贪色之心,那些打扮妖艳的风尘女子、酒吧里的美女、网红主播……能诱惑到你吗?要是你是个爱劳动的人,那些帮忙跑腿、代做手工、送货到家的活儿……能占到你的便宜吗?假如你不追求浮华,那些你根本买不起的奢侈品还会让你心动吗?你还会给那些虚无缥缈的网红拼命点赞、无偿支持吗?你还会不顾自尊去讨好那些对你冷淡的人吗?
刘焉这类人啊,早晚得被欲望牵着鼻子走。他们在现实里老是不清楚自己的界限在哪。哪些事能瞎折腾,哪些事得绕道走,这些对他们来说就像谜一样解不开。其实吧,这不是因为他们脑子不够用,而是因为他们总爱从自己心情出发想问题,摆不正自己的位置。
学习是越学知识越多,修道却是越修欲望越少。刘焉只明白了前半部分的意思,其实很多人跟刘焉一样,都没能领悟后半部分的真谛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