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侯惇,字元让,沛国谯县人,生于东汉末年,卒于220年6月13日。其复姓夏侯,名“惇”。“惇”字读作【dūn】,与常见字【吨】同音。夏侯惇是曹操的族兄,亦是汉朝开国功臣夏侯婴的后裔,官至大将军,封高安乡侯,谥号忠侯。一生戎马,忠义两全,为曹魏政权之建立与巩固立下不朽功勋。《书经·舜典》载:“柔远能近,惇德允元。”孔安国注曰:“敦,厚也。”此“惇”乃形容词,意指笃厚、信实,形容品德敦厚,风俗纯朴,恰与夏侯惇清俭忠贞之性相合。《书经·武成》云:“惇信明义,崇德报功,垂拱而天下治。”此处“惇”有重视、推崇之意,体现其治国理念中对诚信与道义的尊崇。《文选·班固·西都赋》则记:“命夫惇道理故老、名儒、师傅,讲论乎六艺,稽合乎同异。”此“惇”作动词,意为劝勉,反映推崇学术、教化民心的用心。夏侯惇自幼勇武,早年追随曹操征战四方。建安年间,历任裨将,累功擢升前将军。曹魏建立后,拜大将军,位高权重,然其为人清俭,不慕奢华。余财常周济他人,不置产业,足见其仁义。《三国志》载,其战中受伤,独目犹斗,尽显坚韧无畏。曹操去世后,夏侯惇悲痛不已,未几离世,其忠义之深令人叹服。
夏侯惇之“惇”,不仅是其名,更为其人格写照。笃厚之德,使其仁爱待人;推崇信义,使其忠于家国;劝勉之心,使其治军严明。他以“惇”之品行,践行仁义之道,谥号“忠侯”,乃实至名归。其一生,恰如“惇”字所述,厚德载物,忠勇无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