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。 (2022年7月4日)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,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被移除。致使用者: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(來源搜尋:"荷質比" — 網頁、新聞、書籍、學術、圖像),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(判定指引)。
電荷質量比又稱比荷、比電荷,是一個帶電粒子所帶電荷與其質量之比,其單位為C/kg。計算時,粒子無論帶何種電荷,應一律代入正值計算。
由於磁場的影響,電子射束的移動路徑呈圓形。電子經過的路徑會有紫色光發射出來。這是因為電子與玻璃球內的氣體分子碰撞而產生的現象。
電子電荷
e
{\displaystyle e}
和電子靜止質量
m
{\displaystyle m}
的比值
e
m
{\displaystyle {\frac {e}{m}}}
(電子比荷)為電子基本常量之一,可通過磁聚焦法、磁控管法、湯木生法及雙電容法等進行測定。2014年,科學技術數據委員會(CODATA)對於電子比荷的推薦值是
e
/
m
e
=
1.758820024
(
11
)
×
10
11
{\displaystyle e/m_{e}=1.758820024(11)\times 10^{11}}
C/kg[1]。質子比荷的值為
9.578309
×
10
7
{\displaystyle 9.578309\times 10^{7}}
C/kg
陰極射線和β射線等帶負電粒子的
e
m
{\displaystyle {\frac {e}{m}}}
之值相同。1897年,約瑟夫·湯木生透過測定陰極射線在磁場和電場的偏轉,獲得電子的電荷對質量的比值,且電子在帶電粒子中具有最大質荷比。1901年,沃爾特·考夫曼發現β射線(高速電子流)的電荷質量比隨速度增大而減小,由於電子電荷守恆,因此實驗表明電子的質量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。這一結果也成為狹義相對論的實驗基礎之一。
在某些領域,質荷比(
m
Q
{\displaystyle {\frac {m}{Q}}}
)也常被使用,這是荷質比的倒數。
在質譜分析中,當加速電壓與電場強度恆定時,粒子運行軌跡半徑與質荷比成正比,即 r∝√m/q